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圣诞新年假期后,出差跑了一阵,顺带感冒生病,就疏于笔头了。这厢我又回来也。
先做个名词解释铺垫下:critical thinking,翻译起来还挺有难度。直译的话,大约是批判性思考。但中文语境里,“批判”二字又显得过于严苛,给人横眉冷对、唇齿紧绷的即视感。从语义而言,大约就是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是思辩精神。
祝安康,并有思考的闲暇!
刚在英国上学时, 第一学期期末考,全班同学有1/3出现挂科,更有甚者六门挂了五门。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记忆中共覆盖了14个国籍 。
事后总结,挂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引用他人观点或信息时未注明出处,二是缺乏critical thinking。二者也有些关联。
前者重在养成习惯,为每个观点和信息提供来源和出处,从形式上来矫正并不太困难。时刻牢记“一个萝卜一个坑”,就能完成这项任务。
后者更进一步,用思辩的精神论述自己的观点,并提供有力的佐证。也就是说,从信息的采集,到理解、消化后游刃有余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都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贯穿始终,并经得起推敲。
举个例子,一个烂大街的句型:“xx专家认为,xxx能提高 / 降低xxx”,成功地利用一部分读者的思维惰性,把快餐版甚至是变异版科普、以及成千上万的“紧俏”产品推广到了千家万户。
而习惯独立思考的读者,就会对此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也就是传说中的杠精上身:
如果以上问题大部分都不能在正文中得到解答,那么如此惜字如金的文章最多只能当作《故事会》来欣赏了。
我们没有对所有信息一一佐证的可能,但是至少可以培养甄别可靠信息源的习惯。
图片来源:picturequotes.com
文绉绉地翻译一个上图,就是观点如菊谁人无。
比如很多把帕克妖魔化的人,根本(或装作)不知道帕克打出的高分酒里面,有相当多的酒优雅细腻,好像喷几句帕克自己就更胜了一筹;
比如大吹特吹风土的时候,把人的因素过于谦卑地抹杀,试问随便找一堆最顶级食材,有几个人能驾驭出星级餐厅的餐标?
这篇文章写得七七八八的时候,突然看到今日蹿红的、关于WSET总部近期接到暂停中国业务信函的事件,有些“媒体”为了博眼球就可以加油添醋并强行点缀上民族大义,连英文原文都不带翻译下的。(该爆款文章指的是微信号“酒业评级”今日发布的《WSET因涉嫌重大问题被要求暂停中国区一切课程与考试》)
这也算是一个送上门来的关于critical thinking的案例,我补上一段:
这件事最后如何具体落定尚且未知。但文章充斥了很多技术性错误,比如把MW也写进了WSET的业务范畴,二者的关系连清华和清华附中的关系都扯不上;更是法盲和时事盲,这种类似的事件国际上比比皆是,无非就是“有税不收、天理不容”,或者是出于其他加强管控需要的常见操作。人家原文里头,明明有着主管部门努力争取寻找解决方案的积极态度。而作为一个在公众号介绍里写着“以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中国酒行业”的公众号,选择性忽略翻译人家原文,还盖棺论定了,是要重新定义”客观”和“公正“吗?写这么一篇爆款文章,您今后就不做人了吗?
具体想了解此事现状的,请参见微信号“葡萄酒在线”今日发布的《最大的国际酒类考证体系之一WSET,其英国总部被有关部门建议暂停在华授课活动》,果子陆撰稿,媒体忠实报道的起码质素可见一斑。
在葡萄酒大师的考试中,缺乏思辩精神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掣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WSET四级文凭如鱼得水的学生,在MW的考试里焦头烂额,原地打转或者中途放弃。
简单说下我理解的思辩精神:
首先,当信息从不同渠道蹦到眼前时,是全盘接受,还是去芜存菁,牵涉到甄别能力和求证习惯。
比如,一个很帅的酒农把一抔土摆在你眼前,告诉你品鉴风土的手段之一,是把这抔土放嘴巴里嚼嚼的时候,内心戏至少应该包括:
其次,当一个信息或观点“证实”有效后,是否查证过有对立面?若有,对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尚不存在反方,是否代表未来也不可能有?
葡萄酒世界有很多对立的观点和事实,比如加梗酿造和去梗酿造,比如加不加SO2,葡萄酒是否能品尝到矿物质感,生物动力法到底有没有效,等等。探索对立观点,以及两极间的中庸派系,往往能让了解这些主题事半功倍,所谓“big picture”,登高望远看全貌。
还有一点很重要: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可以复述,知识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
所有高级别的考试和学习,劳而无功的很大原因就是把自己当成复读机。
能将波尔多61家列级庄名字、或者产区法规、或者酒庄酒品名字倒背如流,固然起到有备无患的功用。但这里用到的技能只是背诵,跟小娃娃背唐诗和三字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也是我眼中MW考试区别于WSET四级的重点所在,理论和品鉴都适用。
所谓知识,要求大家对自己和别人不停地发出灵魂拷问:so what(那又怎样)? 带着问题去求索的过程,才是最有效率和意义的学习过程。
拿波尔多列级庄举例:列级庄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有多大程度地反应品质?为什么1855年到现在,还能继续炒这盘冷饭?不炒这盘冷饭,还有其他选择吗?生产和分销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列级庄对各级分销渠道的经济贡献/影响有多大?列级庄以外的波尔多酒销售状况怎么样?不能全盘肯定的话,难道全盘否定就更加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对包括波尔多在內的经典产区有什么影响?国际fine wine的新流行趋势对列级庄现行制度和格局将有什么冲击?将有可能出现怎样的未来?等等。
图片来源:opinion.udn.com
而对于有志于喝酒也要学文化的人来说,独立思考至少能够避免被讹,或是以讹传讹。用纸巾来判别红葡萄酒真假,老酒必须要进醒酒器,有橡木桶味道就是好酒(有兴趣请看拙作:木桶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酒精度越高酒越好,藤越老越好,产量越低越好,土壤越贫瘠越好,葡萄酒越老越好,都是常见的误会。
当然,作为一个舶来品,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有点误会挺正常;即便是专业人员,也需要时间跟市场和消费者一同成长。因为视野有限而犯点错误不用以头抢地,但也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什么方便变现或者吸引眼球就捡什么说。在某个话题上比别人多知道点,也不用主动套上鄙视链往下吐口水。毕竟我们的无知远远多过于有知,谁生下来的时候不都是白纸一张;而饮酒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是分享。
愚蠢使人自信 👇
图片来源:thefamouspeople.com
掌握任何知识的过程,说到底都是异曲同工。保持思辩精神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才是无往不利的动力源。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即便不是为了考试,独立思考对生活工作各方面,包括解读大政方针、甚至吃瓜看戏也大有裨益。
祝大家少吃泥巴多吃菜,加油就加万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