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MW专栏 | 期酒荐酒(下):大年小年又一年


在葡萄酒的语境中,大年,小年,不仅意指产量的丰盛程度,也高度笼统概括了品质的好坏。貌似简明,实则粗暴。像极了被高度笼统概括的“地域杀”:上海人小气、北京人嘴贫,以致于见到慷慨大方的上海人,之类的,都会唏嘘到怀疑人生。

不同葡萄品种、不同土壤、不同朝向、不同采摘时间、不同酿酒细节,等等,都会造就独立于“笼统”之外的个案。关于天气对品质的影响,我们应该关心的重点,是其对成熟度的影响(糖分积累、以及酚类成熟度,尤其是二者的同步或者平衡),可能带来的病害,降雨量的大小和时机。然后是各酒庄如何面对现实,作出采摘的决定,以及如何处理果实的细节。

木桐酒庄采收

说到大年小年,无法回避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葡萄品质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是“暖化”,而是不规则并且灾难性天气增多。霜冻、冰雹、山火等等自然灾害也都可能会给年份早早加一层定义;

其次,大热大旱年份并不只是带来过熟的果实、或者过高的酒精度,还有可能让果实成熟停滞,以致于葡萄酒同时兼备“过熟”和“生青”的特质;

再次,酒精度走高的同时,也许酚类物质的成熟并没有跟上节奏,葡萄酒会有不融合的灼热感,并且缺少得体的单宁和果实萃取与之相匹配。

波尔多霜冻,图片来自:Decanter

这些复杂性,都给从简处理的“大年和小年”概念埋下了许多深坑,也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年”定义提出挑战。

以近年来的波尔多为例,2009被定义为世纪大年,因为成熟度高,病虫害少,酒庄得有一连串的人祸才能酿出“难喝”的葡萄酒。但是2009却未必如2010那么“冻龄”,陈年潜力并不是那么卓越,有悖于波尔多传统“大酒”的基本质素。

近两年喝到的大部分2009波尔多,或者正在适饮窗口,慷慨顺饮;或者并未显示其会“优雅老去”的端倪,混沌一团。而2010,同样被誉为本世纪频频出现的“世纪大年”,却尽显其优雅复杂之能事。十年之后的今天,许多酒仍然体格挺拔,风姿绰约。收藏人手中有“女儿红”的,大可安心等到女儿出嫁时。

波尔多的“世纪大年”2015年和2016年也是有意思的一组对比,2015在风格上更接近2009,2016更偏向于2010的风格。2008和2014,并没有被作为酒庄或媒体大鸣大放的对象。今日喝来,却有很多酒能在优雅中取胜,甚至有不少超越了一些“世纪年份”的表现力。

坊间也盛行机智的生意人发明的年份哲学:大年买小酒,小年买大酒;或者,小年要挑酿酒师。这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有一些极端天气,即使Bacchus上身,也是扳不动大地母亲的。比如2013年份。“青心寡誉”是相当一部分2013的注脚。顺便提一句,其实对于葡萄酒初学者来说,2013倒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价格不高,瞬间能顿悟到下限的坐标,从此能够更完整具像地体会人间起伏、世事蹉跎。

不仅仅是波尔多,法国大部分产区都未能逃过2013的魔怔。这种时候,就别再难为酿酒师了。有一种错,真不是ta的错。波尔多的2013,是对酒庄经济实力的大考验:能放弃多少不合格的果实,有多少昂贵的设备能力挽狂澜。消费者需要做足调研,才能做到不踩雷。

即便把年份如上略作细化,还有很多前文提过的其他变量。葡萄品种、土壤种类、朝向、采摘时间、酿酒细节等等,都会将大年和小年的释义变得像fractal theory(分形理论)一样复杂。

仅仅拿采收期的降雨来说事,就有许多讲究。降雨,加分还是减分,都是相对的。大自然并不是农科院的试验田,保持一堆常量、单列出一个变量来求索其各种阈值表现。在实际案例中,科研成果只能成为非常粗线条的参考。拿雨水举例来说:

如果采收前的果实已经比较饱足平衡,采收期间的降雨量有可能会冲淡果味,当然有多大影响还要看具体指数以及葡萄本身的其他特质发展;

如果果实颗粒比较小,采收前的雨水有可能让果实迅速膨胀后破皮而出,不及时采收会引发果实变质;

如果久旱逢甘霖,下雨又下得正是时候,之后又恰好有清风吹干果实表面,果实不会有霉菌侵蚀的危险,那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等等,诸如此类。

回到2019年的波尔多期酒,这个年份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能一概而论。(注:具体请参读之前写的期酒报告)

除了期酒荐酒(上)和期酒荐酒(中)中列举的酒款,很好地展现了其可圈可点之处,这里我也继续解读几支我个人觉得具备年份特点、或酒庄特色的酒。

01

Petrus (98/100分)

果味充沛,酸度清爽,萃取相当轻盈。质地平整,单宁细幼丝滑,口感线性,新鲜度和易饮度是最大特色。

点评:作为100%的右岸美乐,2019的最大挑战是糖分及酒精度过高、酚类物质成熟滞后。Petrus作了略早采摘的决定,并成功地在萃取环节作了精确把控。整支酒没有酒精度游离或者果实过熟的痕迹,反而相当漂亮地展现了纯美乐在种种挑战下,仍然能够企及的高超水准。要提一句的是,酒庄认为此酒有相当的陈年能力,对此我持保留意见,因为果实萃取的厚度略欠。

02

Château Figeac (97/100分)

构架宏大,却舒展优雅。粉状单宁、细密紧致,果味并不直接凸显,沉静中暗藏力量,于无声处轻击人心。有极高陈年潜力。

点评:混酿占尽优势,品丽珠和赤霞珠成为美乐的优秀队友。风格上Figeac一直坚持做自己,不同年份中都能彰显酒庄的美好特质,值得嘉许。

03

Château de Pressac (95/100分)

质地优美顺滑,酸度飘逸灵动,清脆又密实浓郁的果味,铸就一支讨喜又有内容和延展度的酒。架构并不庞大,却精致工整,即饮度高,陈年也会带来精细。

点评:将年度的特点最大化,彰显其新鲜度以及果味,并极好地把控了萃取环节。

04

Château Soutard (93/100分)

没有过多的复杂度,但各种元素得体相宜,平衡中有灵动。果味浓郁鲜美,嘎蹦儿脆,非常真诚、大方又具有表现力的一款酒。

点评:扬长避短、量体裁衣,感官表现虽相对简单,却相当平衡。

05

Le Petit Mouton (94/100分)

中段丰满,集中在浓郁果味的密实展现。轻松易饮,慷慨奔放,且清新生津。虽然酸度明显、果味浓郁,但结构表现并未呈现复杂层次。适饮期较早,即饮度高,年轻时颇为轻松愉悦的一款酒。

点评:相当易饮,果味有厚度并且慷慨呈现,同生津的酸度一起,表现出年份特色。

06

Château Potensac (93/100分)

萃取轻巧,中段果味突出。没有过多复杂度,但结构扎实,粉状单宁,构架立体且有相当的果实填充。

点评:又一款诚意满满的“小”酒,立意明确,并清晰呈现:相对简单却有一定架构和内容。

接下来,来两款白的。

07

Domaine de Chevalier (96/100分)

一如既往,稳坐产区白酒性价比翘楚的地位。果实完美成熟,没有早采长相思的青气。酒体有型,紧致又不乏精致,轮廓分明,酸度鲜美。木桶味尚未整合,但用量适度,与丰厚酒体相得益彰。是具有陈年潜力的大酒。

点评:在采摘时间上始终把握得精妙,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品种的一级香气。在酿酒环节中始终如一地收放自如。

08

Château Haut Brion Blanc (96/100分)

酸度如弧线样舒展,香气结构优雅而温婉,完美成熟的长相思和赛美蓉相得益彰。橡木桶的使用非常贴切。精工出细活,有相当优越的陈年潜力。

点评:酒庄历史上,第一次采摘赛美蓉早于长相思。从酒的品鉴观察,采摘的时间点掐得精准。

最后列两款体制外选手,不参加期酒发售的滴金和拉图。

09

Les Forts de Latour (2014)(96/100分)

三级香气已经占主导,皮革、动物、菌菇等,相当复杂。入口这种复杂继续延续,并有飘逸的酸度和丝滑单宁,缱绻绵长。具备超越“二军酒”自定义的实力。酒已经在易饮期,适饮窗口有至少2年。

点评:在一个相对冷凉的年份里,反而做出了大气、扎实又优雅复杂,平衡度极好,各元素和谐共处,喝来相当享受。

10

Château d’Yquem (2017)(99/100分)

橙皮、果酱、蜂蜜、丁香、藏红花和龙眼等香气馥郁且精致,错落有致地构建出香气上的层次感。入口也连绵不绝,挺拔鲜脆的酸度将圆润复杂的果味拉出线条感,非常有冲击力。

点评:坚持使用原生酵母,成功保持了滴金精致且复杂的香气结构;并充分诠释了苏黛产区的这一大好年份,虽受霜冻影响减产,却有适宜贵腐菌生长的秋季救场。

预告
本次期酒品鉴所有推荐酒款(230款,90分及以上)的完整品鉴词,将在下周为付费项目推出。

en_GB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