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是六位新晋Diploma中唯一居住在海外的,与她的沟通经过微信、邮件、语音,隔着时差,但感觉并不遥远。
远程采访不易,但刘琳是一个认真且非常靠谱的人。她从德国出差回来,很快就回覆了《侍酒师画报》的问题,有理有据,把如何考WSET四级的过程写得生动幽默而具有可复制性,这不就是广大读者最需要的么?
最励志的是,刘琳原先是做烈酒的,葡萄酒零基础。她自学三级,自己买酒摸索盲品,到花园里找各种香味练习SAT香味描述,边学边思考建立自己的理论逻辑体系……然后,然后就过了四级。侍酒君看完,甩了甩头发,决定去考四级了。
关于刘琳:
长年旅居英法,法国西南产区葡萄酒出口代理商,葡萄酒撰稿人,葡萄酒比赛评委,法国卡奥葡萄酒骑士会成员。以三门优秀,三门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WSET四级,并在最近取得五级荣誉文凭,奥地利葡萄酒学院Weinakademiker,葡萄酒大师候选人。
侍酒师画报: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吧,你是哪一年进的葡萄酒领域,什么机缘?最近在忙些什么?
刘琳:葡萄酒学习始于2011年11月,葡萄酒相关的工作始于同年年中。目前主要从事苏格兰威士忌,雅文邑和部分法国西南产区酒庄的出口代理,同时也跟随法国酒评机构贝丹·德梭(Bettane+Desseauve)团队参加法国各产区的品酒活动,写一些跟葡萄酒相关的文稿,担任一些国际葡萄酒比赛的评委。
(注:贝丹·德梭Bettane+Desseauve是法国极具影响力的专业葡萄酒品评机构。创立者Michel Bettane与Thierry Desseauve是法国的两位葡萄酒记者,同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葡萄酒评论家。贝丹·德梭每年在法国品评、精选5000瓶优秀的葡萄酒推荐给消费。)
最近在忙着试验第一次酿酒,学画画,考船长资格,玩小狗。
侍酒师画报:哪一年过的三级?后来为什么一定要考四级?
刘琳:在搬来法国之前,我在苏格兰从事威士忌出口。搬到法国卡奥之后,因为当时先生的家里有酒庄,也有出口葡萄酒的打算,所以顺理成章就让我帮忙打理中国的出口事务。那时对葡萄酒一无所知,就有了学习的打算。
但当时刚到法国的时候,只会说十来个法语单词,于是让周围朋友推荐英文授课、并可以脱产学习的葡萄酒课程。然后就出了个梗,今天想想也很好笑:推荐的朋友说有个Master of Wine,国际认可度很高,而且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推荐的人是法国人,并不是太了解英国的体系,和我一起都把Master理解成了硕士学位,等学到四级了碰到MW授课才知道此Master非彼Master,哈哈~
三级是自学的,考完觉得只是学了点皮毛,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明所以,同时也对葡萄酒开始有了兴趣,于是就继续了。上上周刚通过五级的论文答辩,接下来也确实要开始读Master of Wine的课程了。
侍酒师画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过了四级?什么心情?
刘琳:等三单元“静态葡萄酒”成绩的时候特别揪心,当时感觉理论考得并不理想,担心没过。三单元通过之后,我等的最后一门成绩是一单元的案例分析,考试感觉不错,所以倒没什么特别大的惊喜。但是全通过了以后还是挺舒心的,就像每一次坚持做完一件需要恒心的事情一样。
侍酒师画报: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你过四级的历程?(拆分为几个小问题吧)
1)你在哪里上的四级课程?
刘琳:奥地利葡萄酒学院。
2)四级一共考几门?每门的难度在哪里?
刘琳:六门。难度的话,可能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对我这种门外汉半路转行的人来说,不看书就什么都不懂,瞎编都原材料匮乏。所以每一门考试的每一个环节我都觉得很难,但准备充分的话,我觉得又不是那么难。
3)记忆知识是不是主要的获胜法宝?
刘琳:记忆环节,相信对每种类型的学习都很重要。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愉悦感。我看到过有人描述过那种要把牢底坐穿的学习方式,开个车坐个地铁还得放学习内容的录音什么的,这在形式上确实非常鼓舞人,但人毕竟不是机器,有张有弛才不会扼杀兴趣和脑能,才不至于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投入的一件事情最终变成受苦受难,效果还未必好。
我觉得在我身上奏效的学习方式是,每次挤出一整段的学习时间,在状态良好的时候入定,这样容易有节奏感,也给发散性思维留足时间。学习过程中会衍生出许多问题,求证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是快乐且有效率的。同样的一个知识点,也不要局限自己只读教科书,穿插读物往往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盲品环节,有什么心得?
刘琳:我算是零基础起步,三级品酒因为心疼飞伦敦的机票钱就没参加培训,自学的时候买了十几瓶酒来瞎喝,完全没有做过盲品。到四级一开始的时候,很快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全班最差的学生,而且跟倒数第二差的学生差距还很大。但很幸运的是,我有一帮非常热心的同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那些做了很多年SOMM的同学给了我很多指点和帮助。
但旁人给的建议和经验,在刚开始时是很有效果的。到了一定程度,就得形成自己的归纳和逻辑推理体系。同时,也得了解自己对酸甜苦涩等的反应机制。
对亚洲学生来说,比较头疼的还有味觉、嗅觉词汇用语与SAT用词不匹配的问题(注:WSET三级开始考品酒,品酒规范即为WSET SAT),这些都得靠自己逐一解决。SAT表格上几乎所有的香味描述,我都找到香味来源去闻了个遍。酒鼻子的香味对我而言并不精准,毕竟是化学制剂。幸运的是,我住在法国乡下,花园里有不少SAT提到的花种,所以这也帮助很大。
(注:“酒鼻子”是一种来自法国的品酒鉴赏工具,是葡萄酒香气的标本。简单来说就是把不同的香味装在一个小瓶子里,是化学制剂做出来的模拟香味,人们通过训练准确地说出每一种香气的名称,提高嗅觉能力。酒鼻子囊括了世界知名葡萄品种、著名产地以及世界名酒里的各种典型气味,并配多种语言版本的说明卡加以说明。)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买一个酒鼻子,但其实各种香味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我觉得不一定要买,一是很贵,二是有的香味会失真。
国内的同学可以用代替方案,比如各种天然精油,厨用调料瓶,花店等等。在熟悉表述词汇后,对不同酒的味觉嗅觉判断和记忆能力就因人而异了。
再之后,就是要学习把品酒笔记做简练。每一个典型产区典型品种都要得出自己的marker,并有扎实的产区知识做后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最后,WSET盲品考的是推理过程是否合理,在一定的框架内,不必执念于产区和品种是否百分百命中。当然酒的描述词若和结论的逻辑关联度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得分肯定会受很大影响。
5)侍酒师画报:可不可以具体说说,比如一个葡萄品种的marker怎么去确认?
刘琳:这个很难言传,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的建议是一有品酒会就去,比如业内著名的Vinexpo尽量去参加,通过英国或德国的网站寻找知识。在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很容易有不同的酒会,我当时住在法国乡下就少很多,要花很多精力去买酒。
我会犯错误,但是典型产区典型品种很少出错,说到底还是要多喝。比如长相思Sauvignon Blanc,每个产区表现都不一样,你看到白的酒,又是高酸,无非就那么几个品种:雷司令和Sauvignon Blanc。当然夏布利Chablis的Chardonnay可能也会高酸,但是香味会表现不一样。
品种定下来,再定产区。再以Sauvignon Blanc为例,高酸的酒就是那么几个,Sauvignon Blanc是很好猜的,但温热地带和寒凉地带产的不一样,香味上有区别,酒精度也不一样。不同产区有不同的风格,这个就需要积累,多喝。
我们在推导的时候理论基础会有,但是不喝就没有直观感受,这个都是靠自己体会,听别人描述一个品种的marker是很难领悟的。(刘老师说到这个程度了,我们的粉丝99%都领悟了!)
6)身在葡萄酒领域,烈酒部分的考试难不难?
刘琳:可能跟之前威士忌行业得到的经验有关,烈酒部分的考试并不觉得难。反倒是刚开始尝葡萄酒的时候,判断酒精浓度都觉得特别低,哈~~但我烈酒考试的盲品却是所有单元里面最差的,因为读错题,而且也没有按照SAT要求写加水后的变化等等。
7)游历酒庄,是不是对考试有很重要的帮助?
刘琳:游历酒庄对我而言是很好的学习过程。2012年6月开始,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跑十个产区。至于有多少部分是直接帮助考试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也听说过有位MW在考完前没有访问过一次酒庄的,这都因人而异吧。
对于平时住在亚洲,工作性质不涉及拜访酒庄的同学来说,游历酒庄光就时间来说就是非常奢侈的投入。建议大量挖掘网络资源,虚拟旅行。比如,选定一个产区,用google earth看产区地貌,当地行业协会官网寻找相关讯息,看典型酒庄的官网,配喝该产区的酒,等等。如果有酒农参加的酒会,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也要具备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酒农有销售压力,也可能会根据不同性质的询问调整回复。
侍酒师画报:行业内很多人都在准备四级,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有什么经验教训来分享?
刘琳:四级考试是持久战,调整好自己的节奏很重要,否则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因为热情耗尽而难以为继。我在学习的第一年特别投入,只拨出一周时间去度了个假,其他所有工作以外的空余时间全给了葡萄酒,买衣服的预算也全给了葡萄酒,见到好酒就想掏信用卡。但2013年6月考四五六单元时(注:德语区的学校都要求三门联考,其他考区可以单独考),感觉压力太大,整个儿就考残废了。当时也有些家事纷乱,更是火上浇油。以至于考完之后的一个多月,一滴酒没碰,连酒字都不想听到。
这是为什么我强调愉悦感的重要性,不然不仅整件事情变得很乏味,最后学习也是事倍功半。我一直在硬着头皮考完三单元两三个月后,才重新找回继续学习的兴趣。现在经常下意识地把自己抽离出这种过于痴迷的状态,以免因为爱而扼杀了爱。
说到建议,我觉得正常情况下,只要英语水平足够,并且把该看的书都看了,通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四级考试的建议阅读时间是每个学分10小时,总共60个学分就是600个小时,这还没有计算上课和品酒练习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最大的难度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可投入的时间。很多学生还有家庭要照顾,所以做决定读四级首先得考虑可行性。人生当中重要的事情很多,也不要顾此失彼。
十全十美的学习环境是没有的,但弥补缺陷有很多方法。比如我碰到的困难是,在法国很难找到外国酒,住的又是山区,身边也没有人能够一起抱团学习或者盲品,所以各方面投入就比其他同学更多些。盲品一般就是把酒样用铝箔包好了,到自己也忘记有什么酒的时候,随意挑一支来盲。有些酒实在找不到也只能听天由命了。类似的问题,相信更多在非一线城市常住的同学也会碰到。没有条件去产区,也有替代方式,之前提过了。
再就是,有机会就多手写。手写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一些看着简单的单词拼写得并不准确,十分钟内可以写的字也并不是那么多,以及连着写三小时手可能会抽筋。
四五六单元考前,我分别试答了五题左右,一是对自己的手写速度可以有个直观了解,二是发现到写到纸上的那一刻,即便是非常对胃口的题目,自己的实际答题能力跟想象中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三单元试答了十几题,大部分题型跟四五六不一样,答题的思路和结构显得尤其重要。我也模拟了一次三小时连续答题,手果然有抽筋。
最后的建议是,远离装逼,踏实前行。求索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无知者无畏,半桶水晃荡,知不足而能后进。国内现在四级还很少,难免一时间洛阳纸贵。但在英国本土,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四级毕业生,而中国未来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四级持有者。WSET体系确实能为葡萄酒从业者打下一个具有广度的良好基础,但深度还得靠经验和时间慢慢积累。永不停歇的好奇之心,历久弥真的谦卑姿态,相信都会是探索人生的重要零件。
侍酒师画报:小皮公开了四级笔记,你准备怎么处理笔记?撕了烧了还是其他?
刘琳:制作脉络清晰,内容详细到能供人分享且一目了然的笔记是需要专门花精力特办的事情。小皮做了件非常好的事情,大大给个赞。我只针对小部分容易混淆的内容,手写了帮助自己理清脉络的简单图文,之外并没有做笔记。最主要的是没有额外的时间来专门整理笔记,不仅电脑用得极其不利索,另外自己也找了懒办法,没有这个需要。以后或许要投身葡萄酒教育事业的话,会考虑做笔记帮助学生。
但懒办法往往也是奏效的。我学习的时候无非就是按照考纲和学校发的PPT,到相应的网站浏览相关内容(Jancis Robinson网站有大砖头Oxford Companion to Wine的电子版,注册付费后,用drunk.com上面的WSET考试词条链接可以直接连过去)。然后就是有疑问时翻阅其他书籍/网站来释疑。
公司讯息的话用维基百科,一般都足够了。行业信息和动态数据可以到wsetglobal.com的补充读物里面查阅,都有最新的讯息。到最后,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整理思路和记忆相关信息,这跟有多少多么牛逼的别人的笔记没什么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