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单宁,酒精,酸度,构成了葡萄酒的酒体。”这是大多数人初学品酒的入门话术。
虽然酒体的构成可能比这三者来得更复杂,但毫无疑问,这三元素无疑是最出挑,最明显,最直接能被感官所探察的。
酒精最好理解,全世界人都知道啥叫喝高了,那是因为酒精作祟。单宁么,喝过茶的人不会陌生那种干涩刮舌的质感。唯独酸度,也许是国人相对陌生,且最难以接受的葡萄酒元素之一,看看早年的国饮——红酒雪碧,便可知晓一二。
那么葡萄酒为什么酸?什么能够影响葡萄酒的酸?
姿态各异的酸
葡萄酒酸,是因为葡萄酒的确含有多种多样的酸,其中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含量最为显著【1】,且对于感官影响最大。但多数人对于酸和酸度的理解有误,认为酸的含量越多,葡萄酒的感官酸度就一定越高。
业界往往通过两个指标作酸度和总酸含量的指示:pH和TA。
pH(酸碱度)大家应该不陌生,它的理化指标介于0到14之间,当数值处于7,则表示pH为中性,低于7则是酸性,高于7则是碱性。绝大多数葡萄酒介于pH2.8与4.0,属于酸性,pH越低,感官越酸,反之亦然。
而葡萄酒中酸的总含量往往会以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来衡量,大多数的葡萄酒TA值介于6-9g/L之间。但事实证明pH与TA并不具备绝对正向关联性【2】,也就是说TA越高,感官酸度不一定越低。比如通过苹乳发酵的葡萄酒,其乳酸和总酸含量增加了,但pH也会增加0.1到0.3【3】,也就是说总酸含量虽然增加了,但酒的感官酸度反而降低了。
简单地说,我们吃柠檬时候品尝到的柠檬酸,与喝酸奶时候的感官刺激,明显不同。那是因为柠檬酸(比如柠檬)与乳酸(比如酸奶)具备不同的感官特性,哪怕二者达到相同的含量,柠檬的尖酸刻薄,依然是酸奶的温柔软糯所难以匹敌的。
那么能够有效影响葡萄酒酸度的元素是什么?通俗地说:天、地、人。
人“定”胜天地?
葡萄酒是农副产品,看天吃饭。地球从近代开始便不断升温,伴随人类活动加剧,速率有增无减。无独有偶,葡萄本身就容易随着环境变化而随之改变。酸的改变,是葡萄随遇而安的风向标。它会随着气候的变暖,而逐渐递减【4】。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00年中上涨了0.6-0.9摄氏度【5】,这还只是“平均”。要知道葡萄对气温是相当敏感的,生长季中1-2摄氏度的温差,对于葡萄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酸度亦然。
气候变暖也迫使波尔多这么傲娇的产区,打破多年传统,允许使用新的法定品种来抗衡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看一眼新加入的法定品种,诸如马瑟兰(Marselan)和国家图瑞加(Touriga Nacional),它们大都能够在相对炎热的环境中,保持有效生长时长,且在采收晚期依旧具备良好酸度。这样波尔多人就能在未来几十年里,依旧生产出风味与酸度皆出色的葡萄酒了。
天对酸度影响这么大,我不知道地答不答应。毕竟都说“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研究表明,土壤pH与葡萄酒pH具备反向关联性,即在合理范围内,土壤pH越高,葡萄酒pH越低,反之亦然【6】。产自澳大利亚库纳瓦拉(Coonawarra)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便是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不像法国常见的石灰岩土壤,浅层石灰岩土壤在澳大利亚十分稀缺。而库纳瓦拉产区以石灰岩土壤闻名。虽然这里气候算不上冷凉,受海洋影响也并不显著,但当地出产的赤霞珠葡萄酒酸度普遍高于澳大利亚平均水平,这显然得益于碱性的石灰岩土壤。
除了天地之外,酿造过程中,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影响葡萄酒的酸度。这其中,采收日期的早晚,是否采用苹乳发酵以及通过添加剂增降酸,对于葡萄酒的酸度影响最为显著。
拿酒石酸含量举例,酿酒葡萄在转色期前后数值为20g/L含量以上;而到了采收期,这一数值便会下降到4-15g/L【7】。这是因为临近采收期,也就是葡萄成熟期间,葡萄的糖分含量会快速上升,而酸的含量会快速降低【8】。所以决定采收期,是影响葡萄酒酸度的重要一步。
而是否采用苹乳发酵,采用的比例,也能在酿造过程中直接影响葡萄酒的酸度。总体来说,完全地苹乳发酵能够有效降低苹果酸的含量(1-3g/L),并且增加0.1-0.3个pH单位【9】。这也是为什么寒冷的法国夏布利所出产的霞多丽,往往都会通过苹乳发酵【10】来避免过高,令人不悦的酸度口感。而温暖产区的酿酒师们则选择加酸,来保持丰富果香之下的清亮酸度,即使葡萄酒经过苹乳发酵后,也不会因缺乏酸度而显得平庸【11】。
那么葡萄酒需不需要酸度?
葡萄酒界的教母Jancis Robinson 就曾充分表达过她对葡萄酒酸度的热爱,她甚至认为现代葡萄酒过熟的风格,过低的酸度是“危险的”。她并非排斥果味丰满,酒精度高的葡萄酒;她只是认为那些具备数十年陈年能力的葡萄酒,多少都拥有来自酸度的加持。
然而各个地区消费者具备不一样的味觉个性,对于酸度的接纳程度不尽相同,值得区别而论。看看山西人喝醋的方式,你就知道他们与众不同。
而葡萄酒作为一种消费品,注定是消费者导向的。有意思的是,在过去30年中,法国葡萄酒的酸度渐渐柔和,而澳洲葡萄酒的酸度则逐渐递增【12】【13】,雨露均沾的全球变暖,也许不是葡萄酒酸度变化的唯一原因。市场对于葡萄酒酸度的影响或许更为显著【14】。
想好了再酸
酸度,仅仅是葡萄酒品鉴众多元素中的其中一个。但它对于不同气候,土壤以及酿造所做出的回应,特别直观。Nick Jackson MW在品鉴中,对于口感解析能力的重视,超过香气,他认为酿造能轻易改变葡萄酒的香气,而口感(包括酸度)则相对更能直观反映品种及产区特性。
或有消费者对酸度嗤之以鼻,也有品鉴家对酸度过度追捧。也许我们可以放下成见,在充分了解葡萄酒酸度之后,欣赏一番再做定夺。
参考文献:
【1】David Bird MW,Pg.137/Understanding Wine Technology
【2】AWRI,‘Acidity and pH‘
【3】Davis et al. 1985
【4】(Coombe, 1987; Tar- ara, Lee, Spayd, & Scagel, 2008)(Buttrose et al., 1971; Huglin & Schneider, 1998; Kliewer, 1971; Koblet et al., 1977; Ruffner, Haw- ker, & Hale, 1976)
【5】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GlobalWarming/page2.php
【6】Gregory J. Retallack /The effects of soil on the taste of wine 2016
【7】Darren Fahey/Dr. Geoffrey Scollary ‘Managing acidity in grapevines and wines’ pg6
【8】https://grapesandwine.cals.cornell.edu
【9】Davis et al. 1985
【10】https://www.chablis-wines.com/explore/the-life-of-a-wine/winemaking-and-ageing/vinification-and-ageing,3231,15305.html?
【11】Rankine 1972
【12】Godden et al. 2015
【13】Escudier et al. 2014
【14】Gawel et al. 2014
